衛武營本事
畢契科夫和捷克愛樂,最完美的組合!
©Petr Chodura
文|王世強
#畢契科夫?他是誰?他不是小鮮肉,而是正在巔峰熟成狀態,錯過會後悔的指揮家!
在疫情發生之前,捷克愛樂開始進行一個長達四年的柴可夫斯基計畫(The Tchaikovsky Project),他們和指揮畢契科夫(Semyon BYCHKOV, b.1952)要花四年的時間,在樂季演出柴可夫斯基,同時也進行捷克愛樂的「柴可夫斯基交響及鋼琴協奏曲全集」錄音,而這也是他們「唯一」除了和當時的首席指揮貝洛拉維契(Jiří BĚLOHLÁVEK, 1946~2017)合作之外的錄音計畫,畢契科夫也被任命為這個計畫的計畫總監。
在亞洲有很多樂迷不知道畢契科夫是誰,最多知道他是拉貝克姊妹之妹妹瑪莉葉‧拉貝克的夫婿(Marielle LABÈQUE, b.1952),或許還有人知道三十年前超級巨星「傳奇女高音」傑西‧諾曼(Jessye NORMAN, 1945~2019)歌劇《鄉間騎士》的指揮就是他。但嚴格來說,身為指揮的代表作,似乎一直沒有出現。
幾乎沒有人記得他曾經擔任「巴黎管絃樂團」的首席指揮,也沒有人記得他曾任德勒斯登國立歌劇院的藝術總監,更別提曾任許多頂尖樂團的首席客座指揮。
即使聽過他演出的觀眾能心服口服,但沒有聽過他的人(特別是亞洲觀眾),也沒有錄音專輯可以參考,自然對他陌生且沒有好奇心。因為商業錄音實體興盛的年代(1970-1990)過去沒有多久,當年透過商業發行的紅利而成名的音樂家,或者是串流時代盛名不衰的明星、或如持續在國際巡迴演出的「飛行員音樂家」,仍然吸引了絕大多數的注意力。
然而,這次由捷克愛樂與其首席指揮同台呈現的組合,「很可能」會是我們所有聽眾生命中,能聽到捷克愛樂有史以來最精彩的一次!
#如果有選擇,你怎麼選?
©Petr Chodura
畢契科夫原本可以有顯赫的師承伊利亞.穆辛(Ilya MUSIN, 1903~1999),但他的決定,讓他被排斥在外—畢契科夫少年進入音樂院學習,指揮的「同門」前輩,包括鼎鼎大名泰密卡諾夫(前聖彼得堡愛樂首席指揮)、楊頌斯(前皇家大會堂首席指揮、前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首席指揮);當畢契科夫二十一歲獲得拉赫曼尼諾夫指揮大賽首獎時,原本可以獲得指揮聖彼得堡愛樂的機會,他卻想要跳出現有的環境,接觸更廣大的世界,因此他把所有獎勵,換成一張「可以出國的簽證」…隨之而來的卻是待遇越來越糟,只能在隔年前往維也納。或許他也知道維也納的指揮名師漢斯‧斯瓦洛夫斯基(Hans SWAROWSKY, 1899~1975),前後和他學習過的包括祖賓‧梅塔、阿巴多、楊頌斯、亞當‧費雪及伊凡‧費雪兄弟檔,但不幸的是大師過世,他只好再次動身,前往美國曼尼斯音樂院,完成學業。
畢契科夫的選擇,讓他錯過在俄羅斯崛起的機會;相比之下,僅比他小一歲的葛濟夫(Valery GERGIEV, b.1953)能扶搖直上的原因,除了實力傑出,更因為在當時競爭對手較少的關係。而他在美國,當時的經紀公司或樂團,也不太可能選擇一位才離開蘇聯、初出茅廬的青年指揮家。
#轉機與潛力
畢契科夫在1983年才獲得美國公民身份,因此正式被水牛城愛樂任命為首席指揮,他證明自己這幾年並未蹉跎,在短短數年內,不僅樂團演出水準獲得肯定,他更獲得國際認可。1984年樂季,陸續獲得紐約愛樂、柏林愛樂和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的邀約,在頂尖殿堂和頂尖樂團合作演出,並在1989年接手第一個具有國際知名度的職位—巴黎管絃樂團的首席指揮(當時雖已不是鮮肉,但也不過39歲)。
接下來畢契科夫又獲得國際商業錄音發行的十年合約!但是,命運再次和他開了個玩笑。在後伯恩斯坦和後卡拉揚時代,全世界的商業錄音發行公司都在重新尋找出路,偏偏畢契科夫不是一位「才貌」型的「年輕」音樂家,雖然有實力和潛力但仍在成長期,對於當時只想立刻獲利的製作人,很難有更好的錄音合約。因此,他一直擔任「默默無名的實力派」。
#再次選擇的機會
進入二十一世紀,他擔任科隆廣播交響的首席指揮,幾次現場演出的轉播,透過商業發行,全世界才再度發現,原來有位隱藏版的大佬,如同小說「天龍八部」中的少林寺掃地僧,默默「練功」數十年,其實早已實力非凡!
當捷克愛樂邀請畢契科夫擔任首席客座指揮時,畢契科夫才和科隆廣播交響樂團完成了布拉姆斯交響曲全集,部分蕭士塔科維契的交響曲,及馬勒第七號交響曲的演出錄音;不過,捷克愛樂獨到的演出氣質,讓畢契科夫發現了不一樣的可能性,在當時首席指揮的首肯下,進行了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及協奏曲全集錄音,這一次不在是商業錄音公司選他,而是他選唱片公司,選擇和他合作過的廠牌,授權獨家代理發行,整套錄音也成為疫情前捷克愛樂最重要的全球發行計劃。
#捷克愛樂的柴可夫斯基?
©PetraHajska
在樂迷心中,「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」除了老牌樂團和老牌指揮的錄音之外,無論,如何提高「錄音技術」或「轉錄水準」,單純以「感官上」的效果,並不能撼動過去的「銘盤」;而以新規格技術來說,柏林愛樂、維也納愛樂這些名團,過去二十年,不是沒有錄音,但沒有真正「無爭議」的「經典」。即使是俄羅斯的樂團,搭配巨星級的指揮家,也只成為曇花一現的「名盤」,而非口耳相傳的「銘盤」。
捷克愛樂?他們並不是以演奏「柴可夫斯基」聞名的樂團。而且並沒有拿出相對應的成績單。而且一位移民美國的俄羅斯指揮家,搭配捷克愛樂?
畢契科夫和捷克愛樂的柴可夫斯基演出,其實出乎想像的好,誇張一點的說,橫掃過去二十年的柴可夫斯基錄音。而這次來臺特別安排的第五號交響曲,正是見證這個黃金組合的最佳機會!
相對逐漸因為新樂手替換退休老手後的其他知名樂團,除了不斷和國際傑出音樂家合作演出貝多芬、布拉姆斯、馬勒…等所有樂團都企圖挑戰的經典曲目,捷克愛樂並未把傳統曲目遺忘,每年固定演出19世紀經典的捷克管絃作品,讓他們的「美聲」充分傳承。雖然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並不強調俄羅斯的「腔調」或「鄉音」,但同源於斯拉夫語系的捷克愛樂,他們的演奏方式運用在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中,深層的情緒以及和聲的美,很容易塑造出一種「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就『應該』是這個聲音」的說服力!
其他組合無論指揮或樂團,可能都有精湛的技巧或是整齊的聲部,也都具有值得欣賞的優點;但是在聖彼得堡愛樂的首席指揮泰密爾卡諾夫(Yuri Temirkanov, 1938~2023)過世之後,這可能是目前唯一有「老派」傳承音色,而且熟悉俄羅斯傳統的最佳選擇。
#畢契科夫和捷克愛樂是最好的選擇!
©Petr Chodura
在蘇聯瓦解後(1989年),過去合作的幾位首席指揮中,或許都具備高超技巧,或訓團有方,但是捷克愛樂的獨特氣質,仍未被全面挖掘,達到最巔峰時期。
很多人銘記1990年捷克愛樂和庫貝利克(Rafael Kubelík, 1914~1996)在布拉格之春音樂節的現場,樂團濃重的「鄉『情』」演出《我的祖國》,展現全世界頂尖樂團水準的精準和美聲,而在畢契科夫選擇和他們合作後,樂團找到了繼續發揮的方向。
畢契科夫的指揮理念,是相對理性,並重視層次的聲音表現,但是他依舊非常重視音樂中情緒的自由湧動。柴可夫斯基的錄音全集,在疫情期間受到肯定,即使不夠全面性,但是疫情後的全球巡迴演出,已經證明了畢契科夫和捷克愛樂的組合,可能是最好的選擇。
畢契科夫在柴可夫斯基的合作中,兼顧捷克愛樂的本質,又建立了樂團的合作默契,在2017年當時捷克愛樂首席指揮猝逝,樂團在第一時間邀請畢契科夫接任樂團首席指揮,看中的就是他雖非捷克指揮家,但是一樣能發揮捷克愛樂的特質。
如今的畢契科夫不再是等待合約的指揮家,他針對捷克愛樂的樂團氣質,量身打造,在三年的樂季規劃,陸續完成德弗札克的交響曲錄音,以及再次錄製史麥塔納的交響詩《我的祖國》,並重啟馬勒交響曲規劃,成為未來捷克愛樂的新招牌。
2024年畢契科夫負責指輝「布拉格之春」音樂節開幕及閉幕音樂會,而捷克愛樂也選擇他們在2021年合作的史麥塔納交響詩《我的祖國》,作為作曲家兩百歲冥誕紀念。相較於其他的版本,他們的演出錄音顯示,比歷任捷克愛樂合作的首席指揮都要「慢」?其實,他們對於許多器樂聲部的細膩琢磨,木管的細膩樂句塑造,在實際聆聽下,說明畢契科夫可能也是現存指揮中,最能讓捷克愛樂充分發揮的最佳選擇。
畢契科夫和樂團的合約將一直延續至2027~2028樂季,他也為樂團積極招攬下一世代的優秀接班人,安排樂團接班的有序傳承。
或許您以前對畢契科夫不熟悉,但是請不要忽略思考,捷克愛樂為何在蘇聯瓦解之後,合作錄音最多,同時也是最重視的,是這一位非捷克裔首席指揮!
節目資訊
10/16(四)19:30